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我区新发现78处文物点其中61处为古墓群

2013-11-29 13:24|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1337| 评论: 0

摘要:   近期,两路街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发现了众多文物点。为了保护当地文物并顺利开展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这些地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日前,该项工作结束。记者从市文物考古所获悉 ...

  近期,两路街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发现了众多文物点。为了保护当地文物并顺利开展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这些地方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日前,该项工作结束。记者从市文物考古所获悉,此次调查,共发现文物点78处,其中地下文物点61处,地面文物点17处,时代涵盖汉至六朝、宋、明清、民国几个大的时期。其中,有古墓葬61处,以明代古墓葬居多,最早初步可追溯到东汉;古建筑13处,大都是清代民居;古寨址1处,建于清末;石窟及石刻3处。

  两座汉代古墓

  保存较为完好

  “此次发现中古墓葬占了大多数,并在该区域首次发现了汉墓。”考古人员介绍,在两路街道七星村23社,靠近水库的一处崖壁上,发现了2座古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时期。

  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道口上部刻着人字坡纹样,其中一个古墓的墓道长约1.7米、宽1.5米。墓门为长方形,门框宽0.9米、高1.25米。墓室为长方形单室,室长2.8米、宽1.7米、高1.65米。

  由于墓门被土石填埋,这2座古墓保存较为完好,极有可能从墓中发掘出文物。

  宋代崖棺墓群极具研究价值

  在两路街道七星村12社一座崖壁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工凿出的2座宋代崖棺墓,分布面积约100平方米。这两座墓都是长形墓。墓室长约1.8米、高0.9米、深1.1米。

  “这是在主城区难得一见的崖棺墓。”考古人员介绍,以往发现的崖棺墓主要分布在丰都、石柱境内的龙河流域沿岸,主城地区发现较少,该处宋代崖棺墓群的发现丰富了宋代崖棺葬的材料,有助于认识崖棺葬的分布、墓葬形制及年代问题。

  此外,在沙坪镇乔田村6社,考古人员在一个缓坡上发现了2座宋代石室墓。在后壁宽约80多厘米的龛内,雕着仿木结构的门扇,龛外还雕着做工精美的斗拱、花草等图案。

  考古人员表示,宋代石室墓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宋代石室墓的形制演变和年代序列的认识,同时墓内装饰有仿木结构建筑、花草等纹饰,这为研究宋墓的空间装饰特征和雕刻技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明清时期遗存最为丰硕

  除了汉墓和宋墓,考古人员还勘探出大量的明代墓。考古人员介绍,明代是中国家族制度顶峰时期,在墓葬方面往往表现出墓地规模较大,墓葬成排分布,一座墓葬少则一到两个墓室,多则十几个墓室。

  此外,本次调查勘探还发现了20多座清墓,年代从雍正一直延续到光绪时期。考古人员介绍,清代前期随着湖广地区大量移民的迁入,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了重庆地区清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体现在丧葬文化方面,就是清代墓地类型繁多,变化复杂。

  本次发现的清代多数墓葬附带有墓碑,这为研究清代地方地名、家族体系、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部分清代的墓碑雕刻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古寨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此次调查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考古人员在两路街道七星村12社的一个小山包上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寨遗址。

  沿着石头铺成的道路拾级而上,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寨门,通高3.9米、宽5.3米,全部由条石砌成。在寨门左边,一棵巨大的黄桷树盘根错节地扎在寨门上;寨门顶部,安放着一块长方形匾额,依稀能辨认出“永平寨”3个字。

  考古人员介绍,整座寨子大约5600平方米,里面的房屋大都已经坍塌,只遗下房屋的墙根,杂草已经把墙根覆盖。寨墙大部分已经被毁坏,只是在靠近城门处保留着部分墙体,一些墙的条石已经垮塌下来,裸露出墙内的夯土。

  考古人员介绍,这座古寨建于清末时期。由于清末社会动乱,土匪猖狂,这座古寨应该是当时的民众为了防止土匪的骚扰,专门修建的防御性城池。 


龙溪牌坊



七孔子崖墓群



民主穴居群局部



回龙庙崖墓群局部远景

  根据区文物管理所的统计,截至目前,我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区级44处,市级4处。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区文物管理所的相关负责人,请专家为我们说说关于渝北文物的那些事儿……

  牌坊:

  渝北曾有各类牌坊近百座

  牌坊,亦称为牌楼、坊门,古名绰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建筑。起源于汉代,成形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它有着富有特色的外观形制,独有的审美价值,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典型标识,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景观。

  渝北自古民风淳朴,是孝贤、贞节的模范之地,曾有各类牌坊近百座。历经多年,我区现有高6米以上牌坊9座,均为石牌坊。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龙溪节孝牌坊,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新牌坊”。

  据悉,龙溪节孝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光绪三十年竣工,为石质仿木结构牌楼,四柱三间五楼,高12.5米,宽8.59米。此坊提名“诰封夫人蒙母王太夫人节孝坊”,以表彰“诰封夫人蒙王氏淑慎其仪,柔嘉维则,茹苦含辛养育独子候选盐提举蒙耀卿”。

  1997年8月,因新牌坊地区交通建设,龙溪节孝牌坊迁建到巴渝民俗博物馆旁边。该牌坊是目前我区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牌坊,雕刻工艺精湛,题记内容丰富,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

  崖墓:

  几乎所有崖墓都被盗

  “渝北的古墓葬以石室墓和崖墓居多。”区文管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现有发现的崖墓有40多处,多为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墓群,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礼嘉镇碑亭村4社,记者见到了七孔子崖墓群:四四方方的三重墓门,面朝浩瀚江河;精雕细琢的墓道,在悬崖陡壁上曲径通幽;匠心独具的内室排水槽,更让古崖墓群完好地保存下历史的原味风貌……

  据了解,这个墓群占地约500平方米,崖墓共有16座,分上中下三层,均面江。其最特别之处在于,部分崖墓上方和两侧的崖墓上,分别出现了高浮雕铺首衔环图案和浅浮雕伏羲、女娲及日月阙图案。

  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在同时期的崖墓中比较少见,为研究当时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真实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崖墓洞口朝外,很容易被盗墓者发现。它们历朝历代都在被盗,几乎所有崖墓都只留下残片,考古人员很难找到判断墓主身份的文物或资料。

  崖穴居:

  古人越有钱住得越高

  在石船镇民主村,有一排洞穴被掩埋在杂草丛间。小的直径约1.5米,大的宽3、4米,每个洞口形状规则,四四方方。最高的洞离地面有三四十米。这就是古人为了避匪防乱而居住的崖穴居。

  据了解,崖穴居一般都开凿在悬崖上,出入都用树藤、麻绳编成软梯。而且越是有钱的人就住得越高,因为修建的费用更高,也更能起到防御作用。

  “崖穴居一般3、4人居住,洞内面积25平方米左右,高大约在2米。”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对于如何在悬崖下面开凿一个可以供一家人居住的洞穴?该负责人介绍,根据每一个崖穴居前面的数个圆孔分析:当时的居民在开凿这些岩洞时,要先凿出几个小凹槽,再在圆孔里插进木方,上面铺木板制成简易“脚手架”,这样就可以进行开凿了。该负责人还表示,按照当时的生产条件,开凿一个这样的崖穴居至少要1年至2年的时间。

  渝北境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职业学校旧址暨于学忠将军旧居

  中华职业学校旧址暨于学忠将军旧居位于回兴街道回兴初级中学校园内。旧居建成于民国初期,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四合院布局,内有天井、花台,一楼一底,铺小青瓦,底层有内回廊,楼层有外廊,面阔约31米,进深约32米,通高约9米。

  抗战初期,中华职业学校由上海迁入重庆,曾一度以该建筑为校舍,江竹筠等4名烈士在此期间于该校就读或工作,以此为革命活动据点。在抗战后,著名抗日爱国名将于学忠将军举家迁与此定居,直至新中国成立。该旧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古建筑群

  龙兴古建筑群包括龙兴寺、龙藏宫和龙兴刘家大院。其中,龙藏宫以建文皇帝而得名。有关史料记载,此庙在明初为一小庙,建文帝曾在此避难,躲过追兵,得以脱险,后扩建改名为龙藏寺,现改为龙藏宫,是道教信徒活动的中心场所。龙兴寺从清代乾隆年间筹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至今都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而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当地商人刘登吉所建,总面阔11.6米,进深29.6米,是重庆地区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大地主庄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