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两江新区 查看内容

两江新区民生篇:城乡一体让百姓共享开发开放成果

2013-8-6 16:47|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722| 评论: 0

摘要: 安居保障:“一改六好”新型安置房让农转城人员有了立身之本   两江新区全域1200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可带动40万农民转户入城,产业和城市发展又可以拉动至少100万农民进城就业入户。两江新区坚持民生规划,注重城乡 ...
安居保障:“一改六好”新型安置房让农转城人员有了立身之本

  两江新区全域1200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可带动40万农民转户入城,产业和城市发展又可以拉动至少100万农民进城就业入户。两江新区坚持民生规划,注重城乡空间的协调。规划建设安置房用于拆迁农转城人员安居,规划建设公租房用于工人新区就业落户。通过对城市建设的科学布局,让产业发展所创造的经济资本转化为和谐资本。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安置被征地群众20余万人,建成800万平米房的安置房。安置房与新区1752万方的公租房,一起构成了新区的住房保障体系。

  站在龙兴园区两江大道上,远远就能看见一幢幢高耸的居民楼,这里就是融合了“一改六好”、“安居乐业”理念的新型安置房——和合家园。小区容积率为2.5,绿化率达到了33%,还有休闲广场、学校、幼儿园、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监控系统、羽毛球场和门禁一应俱全,出门就是重庆轻轨8号线的站点。物管费仅为1元/平方米,安置居民还可以得到0.5元/平方米的补贴。按照“一改六好”即“划拨地改为出让地”、“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六好标准修建的安置房,创造性地将安置房用地性质由行政划拨用地变为国家出让地,变传统安置房为定点、定对象、定价格“三定”的定向销售商品房,不但解决了拆迁农民的居住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他们的财产性收入,使他们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吃老本的“失地农民”。

  截至2012年底,新区已开工建设了新型安置房项目12个,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2万多群众在2012年年底前喜迁新居。高品质的安置,正成新区护航开发建设的强大动力,实现了民生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两江新区规划公租房规模达1752万方。仅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就规划布点公租房项目12个,设计总套数11.67万套,地上建筑总面积632万㎡,总投资约246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容纳约35万人居住。两江公租房选址上靠近人口聚居区、靠近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产业聚集区,小区配套完善,学校、医院、超市等一应俱全,户型设计合理、绿化率高、建设标准高,可媲美中高档商品房,居民可实现就近居住,就近从业,这为两江新区产业工人提供了居住保障,对实现产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乐业平台:推动新型工业化搭建就业平台促农转城人员就业

  两江新区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将之作为解决农转城人员出路的重要力量。两江新区选择的是新型工业化之路。在开发区内打造万亿级民生工业新城。

  新区在引进产业时,对沿海地区的淘汰产业、低端产业、污染产业说“不”。而是放眼全球,吸引价值链高端产业,努力构建汽车、电子信息、通用航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在这里,已有118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2012年,两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49.13亿元,增长33.4%。

  在新区38万征地农转城人员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有约20万人。目前,两江新区的鱼复、龙兴、水土三大工业开发区农转城人员中约有13万名就业人员。新区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鼓励入驻企业拿出就业岗位招用农转城人员,并且作出了硬性规定。市政养护、园林管理、物业管理,拿出50%-60%的用工岗位;工业、商贸物流、建筑施工等企业,拿出不低于15%的用工岗位优先招用农转城人员。此外,工业区域拉动其他产业发展后,又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预计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容纳新型产业工人超百万人,农转城人员正成为一条重要的产业人力资本补给渠道。今年上半年,两江新区就产生了约5万名产业工人需求。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来自贵州的小刘,刚从职校毕业,就来到了这里就业。一台台笔记本电脑,经过他们的一道道工序,最终通过渝新欧铁路,远销欧洲。新区的就业辐射作用已经显现,许多四川、贵州等省份的产业工人“落户”两江新区。

  新区还 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服务农转城人员,今年以来,新仅两江工业开发区就举办了多场就业招聘会,搭建了企业招工与农转城人员就业的“双选”平台。两江新区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介绍,在今年还将举办多场招聘会,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向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又可以提高农转城人员的家庭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还可以满足大量企业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新区还通过建立城乡劳动力人员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为农转城人员提供高水平、点对点的就业信息服务,让他们找工作更方便了。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容纳新型产业工人超百万人,“农转城”人员将是其中的主力军。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重庆市新增330万的就业岗位中,两江新区将为全市提供1/3以上。在全市实现50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目标中,两江新区还将通过安置征地农转城人员、吸纳进城务工人员等措施,接纳全市1/5 以上的农转城人口。

  免费培训:提升素质让农转城人员融入城市

  两江新区从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农转城人员的素质提升和就业问题,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积极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针对农转城人员实际情况,新区推出大规模的培训工程。培训采取自愿报名、按需培训、封闭学习、费用包干、适当补贴和推荐就业、双向选择的原则。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域内18岁-55岁被征地“农转城”人员均可报名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吃、住不交一分钱,培训费全免,每天还发给一定补助。免费技能培训、订单式就业培训、新市民日常培训正成为农转城人员逐渐融入城市的“三大法宝”。

  4月1日,两江新区2013年农转城人员技能培训首期培训叉车工班在龙兴园区圆满结束,结业现场,十余家园区企业现场等候招聘优质学员,最终30多位学员与企业成功签约,一手领证,一手就签劳动合同,真正实现结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 这成为两江新区采取“订单式培训”为园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的举措之一。而在两江新区各大园区举办的新市民培训中,内容包括城市火灾预防、扑救及逃生,健康理念、常见疾病防治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文明礼仪知识、农民变市民心理辅导以及如何做一名自豪的新市民等。水土高新园群众王君兰说,“以前没有学习过公共礼仪、卫生常识、家电使用这些基本的东西,更不晓得养老保险和就业常识”,在参加水土园区“征地群众市民素质培训”后,她说,“园区专门请老师到家门口来讲课,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很有用,为我们尽快适应社区新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新区在安置住宅区就近修建职业培训学校,扶持成立职业介绍机构,为农转非人员培训和就业提供方便。另外还将充分发挥江北区、北碚区和渝北区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为农转非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素质培训、订单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灵活就业培训,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

  应保尽保:构建社会保障全覆盖体系

  两江新区确保开发区内农转非人员“即征即保”,及时享有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有条件的农转非人员再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商保险、生育保险,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构建教育服务体系。按照“同步建设、门类齐全、均衡布局”的原则,规划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服务体系,使农转城人员共享大众化教育。在开发区内高标准建设一批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引进1-3所国际学校,增强区域教育国际化保障能力。构建优质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与工业开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让农转城人员病有所医,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新区还在鱼复、水土、龙兴三大工业园区配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医疗保健圈”。将新建2-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逐步引进国内和国际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儿童福利院,构建开发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安置被征地群众20余万人,全面解决农转非群众的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到2020年计划建成安置房800万平方米,计划建设公租房713万平方米,可为20万农转城人员和30万各类务工人员提供住房保障;计划完成就业培训10万人,实现就业30万人;计划建成一批高标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引进若干所国际和国内知名大学,建设教育发达、人才荟萃的科技教育中心;力争建成完善的医疗保障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实现由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