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街镇 统景镇 查看内容

统景镇民权村:小小柑橘带动“缩差共富”

2013-12-2 22:07|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1382| 评论: 0

摘要: 渝北网讯 “今年,我们又流转了1千多亩的土地,我准备再栽上些新品种。”这几天正是统景脐橙成熟收获的季节,统景镇民权村村支书王清林的电话响个不停,湖北的、贵州的、北京的客商们蜂拥而至,前来收购柑橘,王清林 ...

    渝北网讯 “今年,我们又流转了1千多亩的土地,我准备再栽上些新品种。”这几天正是统景脐橙成熟收获的季节,统景镇民权村村支书王清林的电话响个不停,湖北的、贵州的、北京的客商们蜂拥而至,前来收购柑橘,王清林一边忙着销售柑橘,一边还在谋划着明年扩大种植规模。

    我是最早的返乡农民工

    “我算是最早的返乡农民工了。”12月7日下午,在统景镇村委会,王清林一边拿出一篮刚刚从树上摘下的脐橙邀请记者品尝,一边和记者聊起了他的柑橘史。

    王清林说,民权村的柑橘种植历史非常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棵柑橘树。不过以前的品种并不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不怎么好。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高中文化的王清林敏锐的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家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水果等的需求肯定会逐渐增长。而民权村本身就有柑橘种植的历史,有天然优势,当时在外跑长途运输的王清林作了一个决定,回家发展柑橘产业。

    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当时的柑橘还是沿袭的几千年的传统种植模式,周期长、见效慢,很少有农户把种柑橘作为致富门路。

    王清林仔细分析了村里的柑橘种植情况后意识到,虽然民权村的柑橘种植历史悠久,但品种落后、果树老化、产量低下,果农收效甚微,有的果农甚至把成年的树砍掉。要想增加柑橘的产出效益必须改良品种、提高品质。

    经过反复试验,在区农业局果技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王清林发动村民对柑桔老果树进行改造,实行高接换种,发展品质好、产量高的清家和赖维林娜。与此同时,又选育了良种柑橘梨橙2号。改良后的柑橘品质大幅提升,水分充足、口感好,外形色泽也不错。由于品质优良,民权村的梨橙2号还才成为了渝北柑橘的一大品牌,并于2008年被中国果品营销协会授予“中国梨橙之乡”称号。

    人均收入8800元领跑“超万”

    投身柑橘产业,这一干就是20多年,当年的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经年过半百。20多年的光阴流逝让王清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橘大王,让他成了民权村的致富带头人。

    在品种改良后,从2007年开始,王清林就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柑橘,2009年,他再次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发展柑橘并成立了农业公司,规模化经营。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农户也开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推广柑橘的规模化种植。到如今,村里80%的土地都进行了流转。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不仅每年可得到每亩地800斤稻谷的补偿,还可以反聘到土地上打工,赚取工资收入。

    王清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的带动下,如今,民权村的柑橘种植规模已经达到3200多亩,今年的总产量可以达到600多万斤,与去年相比,增收了近4成,全村2012人、709户,有30多柑橘种植大户,今年全村可实现人均收入8800多元,比去年增加1600元,领跑全区的“超万”行动。

    带动全村致富 辐射周边村落

    今年53岁的李宗依是民权村的老村民了。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家里就剩下老俩口。李宗依告诉记者,他家里有5亩柑橘,都是脐橙和梨橙。今年的柑橘收入有2万元。平时,他在王清林的流转土地里做活,每年的工钱收入能有1万多元。

    “我们自己吃了穿了还能剩下不少,不给孩子增加负担。”李宗依说,家里的房子早就修过了,电视机、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啥都不缺,虽然是在农村,但跟城里的生活是一样的。

    “要不是柑橘发展得好,那日子肯定要紧巴得多。”李宗依说,以前自己家里的5亩地种的都是“鹅蛋柑”,几毛钱一斤还不好卖,产值顶多两三千元,再喂两个猪,种点庄稼,辛苦一年勉强糊口。在王清林的发动下,90年代,他逐步将家里的“鹅蛋柑”进行改种,两三年后,效益就出来了。

    眼看着民权村的村民们富了起来,附近的几个村有点“坐不住”了。为什么民权村的柑橘能够获得成功,我们就不能呢?在成功的案例面前,附近的村民们受到鼓舞,纷纷发展起了柑橘产业。中和、平安、胜利、合理、龙安等村都种上了柑橘,发展起了规模种植。柑橘成了统景的一张名片,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记者 汤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