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街镇 统景镇 查看内容

渝北统景镇:村民依托柑橘产业实现增收

2013-12-2 22:07|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1097| 评论: 0

摘要: 种橘打工 老两口年入3万 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这是渝北区统景镇民权村村民过去对柑橘产业的认识。 如今,该村的柑橘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并因个大、皮薄、汁甜,吸引了北京、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经销商 ...

    种橘打工 老两口年入3万

    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这是渝北区统景镇民权村村民过去对柑橘产业的认识。

    如今,该村的柑橘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并因个大、皮薄、汁甜,吸引了北京、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经销商主动上门订购。依托柑橘种植,加上劳务收入,今年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8800元。

    品种改良

    老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从1982年开始,53岁的李宗依已种了近30年的柑橘,而真正尝到甜头却是最近几年,今年更是大获丰收:光是柑橘就产出1万多斤,收入两万多元,加上到附近柑橘园打工收入1万多元,老两口今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

    “这么多年才明白种柑橘是门技术活,必须要创新。”李宗依说,同样是5亩柑橘地,过去他种的是鹅蛋柑,每斤才几角钱,一年有个四五千元收入算是好的。看着村里有人种脐橙、梨橙每斤能卖1元多,他也将柑橘树换成了脐橙、梨橙等优良品种,结果不仅产量上去了,价格也跟着上去了。“这几年村里的柑橘打出了品牌,今年每斤能卖3元,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如今的李宗依,修葺一新的家里不仅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还用上了煤气罐,彩电、冰箱等一应俱全,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带动

    村民人均增收1600元

    李宗依的幸福生活,得宜于民权村村党总支书记王清林的带动。

    王清林“痴迷”柑橘20多年,他选送的柑橘2001年被评为“中华名果”,200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橙”。他的梦想是: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把小柑橘做成大产业。

    “我已经流转了800亩土地,还将再流转1000亩,全部用来种优质柑橘。”王清林介绍,今年800多亩柑橘园丰产,预计产量可达30万斤,产值50万元。“我流转村民土地每亩租金1112元,常年有50多名村民在果园里打工,最多时有100多人,收入最高的村民每年能拿两万多元。”

    自己富不算富,王清林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优良柑橘,目前该村柑橘良种率达到95%以上。他不仅免费提供技术,还组建了果品营销协会,统一收购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包装贴牌、统一对外销售。现在该村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30户,3至5亩的种植大户达150户。

    王清林组织村民建起了100亩的小型水库,新修了15公里公路和18公里人行便道,注册了“王清林”商标,为柑橘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据介绍,今年该村柑橘产量可达600多万斤,较去年增产40%,亩产量最高的达5000斤;发展柑橘产业,加上劳务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8800元,比去年增加1600元。

    前景诱人

    大学生返乡创业搞种养

    “柑橘村”的大好前景,还吸引了大学生返乡创业。

    李君去年9月回到了家乡民权村,和妻子孙亚玲拿出多年积攒的15万元,在家乡的土地上种植柑橘。

    李君从西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在重庆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其妻在宁波一家公司设计部工作,两个人年收入有10来万。“家乡的柑橘产业发展潜力大,我准备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创业路。”

    说干就干。李君流转了18亩土地,加上自家的4亩地,种了22亩柑橘树。柑橘的投入周期为3至5年,为此,小两口又搞起了肉兔养殖,今年出栏肉兔近900只,收入3万多元。更关键的是,肉兔的粪便能产生沼气,沼渣能给果树施肥,保护了生态,也节约了成本。

    今年在渝北区政府组织下到山东寿光开眼界后,李君还订购了一批特色蔬菜种子,准备在柑橘树下套种水果黄瓜、水果玉米等,扩大种植效益。

    李君还有一个想法:准备发挥自己美术专业的特长,在柑橘果子上印上艺术字、图画,打造艺术柑桔、吉祥桔柑品牌。

    记者 李薇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