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办好民生实事系列评论之二

2013-9-12 18:52|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981| 评论: 0

摘要: 市委常委会决定,要突出重点,着力办好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又非常紧迫的民生实事。这些实事办好了,群众马上可受益。民生需求又是发展着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持续解决。这就须处理好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的关 ...

    市委常委会决定,要突出重点,着力办好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又非常紧迫的民生实事。这些实事办好了,群众马上可受益。民生需求又是发展着的,需要我们长期关注、持续解决。这就须处理好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的关系。

    办任何民生实事,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当期可承受,是说办民生实事必须立足市情,各种投入特别是资金投入上要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长远可持续,是讲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贪眼前之功,而要有长期规划、财力上能持续支撑。坚持当期可承受与长远可持续,通俗地说,就是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没有“当前”就不会有“长远”。为民办实事如果眼下贪多求大、一哄而上,财力就可能被掏空,甚至寅吃卯粮,那么未来想再办多少民生实事,都会因失去前提而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没有“长远”则“当前”所做也会失去意义。因为,群众的民生诉求是发展和变化的,改善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资金财力上无法提供长久支撑,在明天的群众看来,今天这个“当前”取得的成绩,只是“点”的、瞬时的成绩,而不是“线”的、延续的成绩,因而也就意义不大。换种比喻,处理好这对关系,好比下围棋,走一步看三步,既要获得当前的“目”,又要考虑长远的“势”。得目又得势,才称得上高手。

    做到“当期可承受”,贵在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快做快办。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民生工作又是实的不是虚的,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因此,办民生实事不能光说不做,而要立说立行,善做善成。市委、市政府要着力办好的这批城乡民生实事,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中精心梳理出来的,都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提出当前先办好这些实事,是在充分考虑我市市情,特别是财力、物力、精力等因素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每一项实事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做成这些事情每项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具体花到哪些点上,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体现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态度。只要把这批事情办好办实了,群众立马就能切实感受到出行便捷、居住改善、上学就医更容易等方面的可喜变化,民生工程就会成为“民心工程”。

    做到“长远可持续”,重在胸有谋划,力能久续,事能长成。首先,要对全市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据此对未来民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进行预判,进而制定出办民生实事的长远规划。其次,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未来改善民生的财力需求,将其纳入每年预算之中,以制度确保花在民生上的钱比例明确、来源稳定。这样子办事,才真叫“全心全意”、一心为民。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党心。处理好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的关系,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施政智慧。它更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我们的为政品质: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者,不会把“改善民生”作为炫耀个人政绩的手段,也不会用脱离实际、违背科学的做法去获得一时的掌声,从而损害长久的民生。民生之需,永恒之事。因此,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最终的评判标准。

    只有处理好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的关系,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进,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持续提升。使民生工作效益最大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最高。(原载8月27日《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评论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