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两江新区 查看内容

人和治理:北部新区国际安全社区的 嬗变之路

2014-4-28 18:15|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719| 评论: 0

摘要: 孩子们正在进行消防逃生演练。 居民在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常用医疗抢救方法。 居民正在清理楼道角落。 社区为老人们配备的爱心呼叫器。 社区楼道都 ...

孩子们正在进行消防逃生演练。

居民在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常用医疗抢救方法。

居民正在清理楼道角落。

社区为老人们配备的爱心呼叫器。

社区楼道都贴上了夜光标志,防止居民意外跌倒。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郑宇摄

从典型的农转非社区到西南地区首个国际安全社区,北部新区人和街道实现了怎样的跨越?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它能提供怎样的范本意义?日前,记者走进人和,感受和捕捉其10年变迁的节奏,并力图解析它的治理过程。

打开地图,你会发现重庆最早开发的楼盘如锦绣山庄、新牌坊电信大楼、龙湖西苑等,都在人和街道辖区内。不错,人和正是重庆主城向北的原始点。

光阴荏苒,时空巨变,昔日的片片农田瓦舍如今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这里有以海王星为代表的星系列高科技楼群,有气势恢弘的两江幸福广场,有星罗棋布的星级酒店和比比皆是的高档商住小区,还有主城面积最大的照母山森林公园。

登上快捷舒适的轻轨3号线一路向北,我们开始了人和探寻之旅。

1

安全社区

走进人和街道,处处绿树成荫,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你还会发现许多细微的不同。比如广场花台,没有一个是四方形的,都被砌成圆形去掉了棱角;这里的道路平缓,陡坎降低了坡度,地砖是吸水性能极佳的防滑砖;进入居民楼道,安全指示标志齐全,除了声控灯照明,你会发现每个楼道的上下两级台阶涂上了反光漆,灯光一照十分显眼,无声地起着安全提示作用。连户外人行道上的消防栓,也加装了圆管框架,以防路人不小心撞伤。

在万年路428号邹维秀婆婆家,我们看到,她家的厨房和厕所都铺上了红色防滑垫,厕所还安装了不锈钢安全扶手。邹婆婆特意打开燃气灶门,指着崭新的燃气软管说,这种软管18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不然老化的软管会漏气。邹婆婆家还安装了爱心呼叫器。她介绍,只要遇到紧急的事,一摁呼叫器,马上就会有志愿者登门。

邹婆婆所在的万紫山社区有张上墙的民情示意图,社区10幢楼,每个单元全部都绘成图标,哪家是出租房和流动人口,哪家有空巢老人,哪家有残疾人或低保户,哪家有居民代表,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得一清二楚。此外,还特别用红绿两种颜色对两类人群进行区分,红色代表该户是可以帮助别人的人,绿色则代表该户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邹婆婆家标注的就是绿色。

一个月前,患脑梗塞的老伴突然发病,急得邹婆婆不知如何是好,要不是志愿者上门,后果不堪设想。邹婆婆说,由于是重点关照对象,社区干部每个月至少两次登门拜访。记者见到,她家门上贴着的“真情走访·真心帮助”活动签到册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社区干部的签名和到访时间。

这里,还有全市第一个社区安全体验馆,面积近400平方米,有17个体验区,居民不仅可以切身感受地震、火灾、交通事故,还可参加卫生救护、火灾扑救等演练以及交通知识抢答等。

“Of course!”浓烈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到位的安全细节,让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社区认证专家竖起了大拇指。今年3月,人和街道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社区认证,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

熟悉人和历史的人都知道,它是典型的农转非社区,人们不禁要问:人和是怎么做到的?

2

人和之痛

人和开发早在1992年就拉开了序幕,但其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还是在2001年北部新区挂牌成立之后。2003年前后,人和街道逐渐形成了8个社区,除天湖美镇外,其余7个社区均为混合型社区,主要以“农转非”居民为主,转非居民约3万人。

“那时才叫乱哟!”人和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原和睦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斌回忆,“农转非”居民刚搬来时,楼道上堆满杂物,有旧农具、旧家具等,仿佛明天又要下地干活似的。他们舍不得扔,就堆到过道上,影响通行和安全,但没有人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社区建成后绿树成荫,“但一些居民并不领情,晾衣服、晒铺盖都在树上,搞得像挂了万国旗。”

最让人头痛的陋习是高空抛物、摩托上楼、阳台喂鸡和车辆堵路。“有些人随手扔东西成了习惯,搬进高楼仍然随手扔,危险就大了;有的居民有摩托车,我们专门修了车库,25块钱1个月,他不愿掏钱,又怕车丢了,就把摩托车开进电梯上楼;还有人在公共绿地种菜、在阳台上喂鸡,更有甚者将家人的骨灰盒埋在自家窗外绿地中;社区道路本来不宽,有人把车停放小区道路上,万一有火灾,消防车进不来,岂不要出大事?”

因拆迁从化龙桥搬到人和居住的原中南橡胶厂员工郑德芬,曾经尝够了在这里的苦头:“楼下的绿地全种了菜,顶楼也种,他们施肥时,我窗子都不敢开,那个尿臭哟,是上下夹起来臭,我硬是烦透了!”

人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无疑遭遇了最严重的人的城镇化问题。人和街道党工委书记蒋兴益感慨道,急风骤雨式的征地拆迁撕裂了人和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城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感到生活很迷惘,甚至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也不会交往。

那些年,人和街道还几乎年年出现意外伤亡事故,令整个人和蒙上了一层阴影。和睦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秋梅清楚记得,每年暑期,人和都要传出小孩下塘洗澡被淹死的事,2008年还发生了一次死亡3名小孩的事件。

血淋淋的事实,让人和的领导班子认识到,村民与市民虽一字之差,但要实现这一跨越,代价相当巨大。

3

跨越之路

天地与惠,贵在人和,核心就是和谐。

2005年,人和撤镇建街。藉此契机,人和开展了以创建和谐示范街道为目标的“四创四评”活动,这是人和首次为自己提出治理目标。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要转化成居民的自觉行动并不容易。蒋兴益说,当时,这个转非社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低、二差、三多”,即文明素质低,服务阵地基础差、干部队伍基础差,社会稳定矛盾多、市民就业困难多、社区融合障碍多。

人和街道率先在全市面向社会公招了42名社区干部,以充实基层干部力量。为发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年轻的社区干部们可没少费口舌、少跑路、少受气。

汪家桥社区书记谢兰讲起了自己受气的事:2008年2月的一天,她刚任汪家桥社区书记不久,傍晚,到社区7栋陈兴福家走访。“他是双碑村迁来的,正在洗澡。他老婆刘春花还算客气,把我们迎进屋。刚坐下,陈兴福洗完澡出来,见到我们脸就变了:‘你们来干啥子?滚出去!’”

那一刻,谢兰眼泪夺眶而出,“自己好歹还是个书记呀!”这种事几乎每个社区干部都有经历。

招募志愿者,让辖区单位参与共建,也是人和街道推进社区建设的一着棋。

每年,人和街道都要在社区巡回开展消防专题培训,教员从哪里来?不用担心,因为街道有支志愿者队伍——重庆市利民防火中心,这是一家由专业的退伍消防兵组成的社会公益组织,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人和街道普及消防知识、服务社区群众的主力军,中心教员先后为社区组织培训24次,没花社区一分钱。

人和街道共有卫生服务、交通安全、红岩党员等志愿者服务队伍19支,队员达2700人。通过志愿者的带动,人和居民追求文明的内动力被激发,并一天天改变着自己,最终彻底改变了人和的精气神。

今年48岁的原人和镇双桥村村民冯新全,经历了从“习惯”到“看不惯”的过程。他说,虽然进了城,但夏天穿拖鞋、打光胴胴,一年四季头发不理、胡子不刮,自己不觉得难堪;还喜欢把鼻涕、瓜子壳随手甩。但四五年后,这些习惯连他自己都看不惯了。

老冯喜欢坐茶馆,一次见一位茶客把抽剩的烟头从2米外弹向垃圾桶,“砰”地一下碰出一地灰,老冯当即指出:只有两步路,就走过去甩嘛。茶客装着没听见,只是笑了笑。后来,只要有人乱扔烟头,他就会说上两句。慢慢地,茶馆变得整洁起来,老冯也成了社区义务保洁志愿者。

2009年,人和街道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这是一块高含金量的国字号招牌,但人和人并没有止步,而是向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是一个国际概念,倡导“人人平等享有安全健康权益”理念,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开始在全球推广,至今,全球获得国际安全社区称号的社区只有100余个。2002年我国才引入安全社区概念,时至今日也仅有上海、山东等沿海省市寥寥几个社区获得国际安全社区称号。

人和当年提出安全社区目标,无疑是自己跟自己叫板。事实上,人和街道安全社区建设的曲折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陈方映,人和街道安监办工作人员,现年52岁,从2005年街道安监办成立之时起就一直在此工作。

2009年5月,他带着一名社区干部在成都参加了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组织的长达7天的安全社区建设专题培训,这是街道首次指派干部外地取经。但培训回来,陈方映只有一个想法:这事没法搞。

安全社区根本不是当初想的居委会社区,建设起点至少一个街道或乡镇,或者更大型的工业区,这需要多大的投入啊!陈方映说,他心想街道领导可能听听汇报就会算了。即使要做,他们安监办也牵不了这个头。

当时的安监办,只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监察。而安全社区建设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安安全和学校安全。面对庞大的系统工程,街道经过数月讨论直到2009年8月才出台了方案,并成立了6个工作组。但陈方映说,方案最终因无法实施而搁浅。

转折点出现在张家界培训会后。”陈方映说,2010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再次举办全国性培训会。这次,不仅街道科室和街道负责人去了,北部新区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去了。街道前所未有地派出9人前往学习。

这次培训会后,不仅街道上下统一了认识,北部新区职能部门对安全社区的热情也变得空前高涨。2011年,北部新区、人和街道再次组织了15人的团队到山东济南青年公园街道取经。自此,人和街道安全社区建设才真正形成了内动力。

根据安全社区要求,安全促进项目干预方案必须来源于详实的事故与伤害监测数据,不能凭空想象。那么,事故和伤害数据哪里来?

在安监办工作人员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由街道自己开发的伤害监测软件,软件能实时更新从人和街道辖区8个社区、两家医院和每家大型企业上报的事故与伤害数据,数据资料每个月会自动生成一份有13项指标的伤害统计表。

“这是上个月的数据,动物伤害增加了11起。”安监办主任邹大澜指着新生成的统计表介绍,目前安全社区的家居工作组正在制订干预方案。

街道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下设了8个专项工作组,除家居安全工作组外,还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社会治安、学校安全、防灾减灾和老年人安全工作组。另外还有3个辅助工作组:包括伤害监测、评估考核和宣传教育。这些工作组囊括了街道职能科室、辖区所有企事业单位,而且还将电力、燃气、交通、市政、消防、交巡警支队等17家区级职能部门涵盖其中,要求跨界合作的范围之广、部门之多着实令人难以想像。

“起初,我们针对‘两高’(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一脆弱(老人、儿童、残疾人)群体向学校、医院、交巡警、安监、消防、派出所索要事故和伤害发生数据,对方根本不搭理我们。”邹大澜说,通过跨界合作,现在这些部门都主动提供,而且辖区医院还通过伤害监测网,随时填报医院收集到的伤害事故和监测数据。

有力的伤害监测数据催生了多达34个安全促进项目。这些项目不仅针对普通居民的交通、消防、治安、家居安全,还特别将脆弱群体的安全状况改善纳入其中。

儿童是脆弱群体,针对以往年年发生学生溺水伤亡事故,学校安全组特别拟定了学生防溺水安全促进项目。促进项目干预措施如下:学校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包括给家长的一封信、上知识课、主题班会、征文大赛等;暑假期间,街道组织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池塘、水库、沟等水域进行隐患排查,增设安全护栏和警示标志;并成立20人的志愿看护队,每天对辖区塘库堰进行管理和看护。项目实施后,自2010年以来,人和街道辖区再没有发生过学生溺水事故。

“安全社区给残疾人等脆弱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前往往是说得多、吼得多,但落不到实处。”陈秋梅对此感受深切,她说,比如残疾人家庭改造,高龄老人配爱心呼叫器、免费安装防滑垫,困难家庭免费更换燃气软管等,都是一件件很实在的好事。

“安全社区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各项工作的深化、优化,它使街道工作更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蒋兴益说。

今年3月,就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社区认证专家到来的前几天,发生了几件令居民自豪的事:那天,97岁的孤老周爷爷在楼道差点昏倒,几个年轻人将他扶住,然后迅速告知了社区;那天,龙寿路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围坐一处谈笑风生,突然一位老人抽风倒地、口吐白沫,只见其中一位老者不紧不慢,蹲下身为生病老人松开颈扣,然后扶正头部,为他扇风,老人渐渐苏醒了过来……

告别了焦躁和不安,人和正以城市引领者的步伐,变得成熟和自信。人和,已成为一个崭新的人和。

记者手记

城市治理 需要问题导向

余 虎

一度脏乱差十足的农转非社区,何以成为城市的引领者?对此,蒋兴益的回答颇为实在:被逼的。他认为,转非居民必然要经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矛盾、焦虑和痛楚。以最小的代价让转非居民迈过从农民向市民转变这道坎,政府责无旁贷。

也许正是认清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人和治理者才能从容不迫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事实亦的确如此,人和治理之初有“一低、二差、三多”,这反映了人和的窘境,也是当时人和主要的社会矛盾。人和治理者抓住这些主要矛盾,通过和谐社区示范街道的创建,不仅提高了人和居民的整体素质,而且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大量化解了矛盾,使人和变得和谐起来,并且有了凝聚力。

以后的安全社区建设更是强调以事故和伤害监测数据直接作为问题导向的依据,然后寻找原因,进行风险诊断,最后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持续改进,实现安全健康目标。就这样持续地以问题导向,持续地改善安全状况,人和才一步步进入国际安全社区。

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做法,正是解决城市治理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思路和办法。人和治理,给我们的最好的启迪就在于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