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渝北区真情服务流动人口工作点击

2014-6-19 11:22|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1099| 评论: 0

摘要:   背景资料   近年来,渝北区不断突破人口管理工作的难点,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有效的务实之举。   一是解决信息采集难的问题。由区财政投入390余万元资金,建成了全市首个覆盖全区各镇街、社区(村)的流动人口 ...

  背景资料>>>

  近年来,渝北区不断突破人口管理工作的难点,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有效的务实之举。

  一是解决信息采集难的问题。由区财政投入390余万元资金,建成了全市首个覆盖全区各镇街、社区(村)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制定了《流动人口基础信息业务工作考核办法》,对全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集中进行业务培训,开展流动人口大清查专项行动,将流动人口的户籍资料、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子女教育等基础信息进行集中采集录入,截至目前,系统共录入流动人口35万余人,出租房屋登记8万余户,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实时采集、实时录入、实时传输、实时共享,确保了信息的鲜活性和完整性,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方采集、资源整合、多方使用、效率提升”的工作格局。

  二是解决出租屋管理难的问题。坚持“以房管人”的思路,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督促出租屋主及时到派出所和社区进行出租房屋和租住流动人口登记,对全区录入系统的出租屋主,实现等级化管理,坚持定期回访,确保“一户一档,房户合一;来有登记,走有注销”。

  三是解决工作经费保障难问题。我区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以区级财政为主、镇街为辅的经费保障渠道,流动人口协管员按社区干部对待。区财政每年还给区流管办配套办公经费50万元。

  “去年五、六月份,正是我们为小孩上小学而烦恼的时候,没想到在社区一打听,我们符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很快就办妥了入学手续。”家住回兴街道奔力乡间城小区的吴小波,提起去年儿子上小学的事,至今仍带着幸福与轻松。

  一项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渝北区有超过10万的流动人口进入,目前有60多万流动人口在渝北工作生活。

  如何让像吴小波黄均这样的外来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并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渝北区区委、区政府在破解难题中寻突破,在创新服务上谋发展,通过构建服务平台,深化服务内涵,强化权益保障,使渝北的新市民切实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创新机制 三级网络构建服务平台

  “你好,我是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我们来了解一下你的户籍资料、工作单位及子女入学等情况。”4月22日,龙溪街道锦绣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汪效任与社区计生干部一道,来到辖区金华苑小区,向租住人员详细了解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很快就通过电脑,录入渝北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的覆盖全区各镇街、村(社区)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系统。

  像汪效任这样的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仅仅是全区320名专兼职协管员中的普通一员。为了加强对全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我区创新工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属地为主,夯实基层”的工作思路,在全区构建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体系。

  为了形成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综治委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性质和职能特点,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办法,制定了涉及多方面的服务保障措施,形成融公安、司法、卫生、教育、社保、建设、计生、工会等为一体的服务管理保障体系。

  以人为本 强化服务向需求延伸

  春节刚过,来自安岳的范长禄就来到区人才交易市场举办的用工招聘会上找工作。因为有比较丰富的车工经验,很快,他就与我区一家汽摩配套厂家达成了用工意向。

  今年3月,在渝北一电子生产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宋玉,将自己的工作证明、身份证明等系列资料交到了区房管局进行初审,她的愿望是能尽快申请到一套公租房。

  “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只有与单位的姐妹们合租一套面积不大的商品房。远在外地的父母想来小住,因为租住的房子拥挤,一直没能成行。”宋玉说,渝北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她选择了在此工作。看到渝北修建了大量的公租房,租满一定年限后还可以比较低的价格购买,让她决定申请一套公租房,长做渝北人。“等入住公租房后,我就可以接父母来住了。”她说。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服务向流动人口的需求延伸,帮助解决新市民在就业、住房、入学等方面的困难。

  目前,我区已成立了20个农民工服务中心,通过经常举办用工招聘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创业就业服务。同时,我区也全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快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倒班房等住房建设,逐步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的住房问题。截至2014年5月,在建公租房745万平方米、安置房99.8万平方米,建(购)成廉租房2.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58.56万平方米、农转非安置房224.3万平方米,初步满足了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

  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问题,我区还全力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服务。按照“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确定了16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免费就近就读。

  真情管理 权益保障凸显关怀关爱

  4月18日,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医生田萃带着产后访视包、血压计等访视设备,来到双龙湖街道渝湖路,为初为人母的粱亚杰和宝宝进行产后产妇访视和新生儿访视。

  “孩子很健康,长势不错,你的身体也恢复得不错。”在对宝宝进行了生长、体重测量,对母亲产后恢复进行了检查后,田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之前在区中医院做了三次产检,减免了两三百元,娃娃出生后还打了免费乙肝疫苗,现在又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健医生上门免费做保健,指导怎样喂养娃娃,这样的服务真是做到家了。”面对医生的上门,粱亚杰感动地说,作为一个外地人,压根没想到能享受到这么多免费贴心的医疗保健服务。

  2014年我区作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庆市唯一试点区,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以孕产妇、儿童为主的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如0-6岁儿童预防接种、体检,孕早期服用叶酸、健康教育、结核病和艾滋病健康管理等。

  “目前,我区制发了7.5万份《流动人口温馨服务卡》,手持服务卡的流动人口,在指定的医院就能享受到多项免费服务。”区计生委流管所副所长颜林介绍,我区对12项免费计生公共服务覆盖流动人口作出了具体规定,纵深推进“一卡通”服务模式,实现了流动人口免费计生公共服务、免费孕前检查、免费优生检测和避孕节育等服务的区内“一卡通”。

  同时,我区还不断加强建筑行业农民工服务。推行了农民工“平安卡”制度,通过实时读取“平安卡”掌握工人个体情况、工资支付等情况,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动态监管。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今年年初的“两会”上,身为流动人口的区政协委员吴应荣积极提出了《科学有效合理开采碎石》等多个建议。吴应荣说:“我是把渝北当成我的家乡来提出这些建议的。虽然我的户口不在渝北,但我工作于此,生活于此,渝北早已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手记>>>

  积淀善待“异乡客”的城市荣誉

  周精丹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但最核心、最具活力的要素就是人。

  20年前,渝北区的前身被称为江北县,在民间还有一个被老重庆人带着戏谑的称呼—“江老幺”。“好个江北县,停水又停电,出门就崴脚,电话老占线……”这段顺口溜成为了对“江老幺”生产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时光荏苒,20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渝北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多项经济指标跃居全市前列。全国文明城区、中国人居范例奖等多个荣誉,也向世人昭示着渝北已成为了一片安居乐业的乐土。

  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这场巨变?除了一届届党委政府勇于改革创新的决策力量外,更重要的就是每年不断增加的新渝北人为这座城市注入的强大发展动力。

  “这里不排外”、“在渝北没有异乡的感觉”、“这里的服务很周到”,这是记者在采访多位工作生活在渝北的“异乡客”后,听到最多的心声表达。他们用最质朴的话语为我区服务关爱流动人口工作真心点了一个“赞”。

  当下的渝北,正迎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的“节拍”,全力推动临空都市区建设,渝北又将迎来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的变革。在这过程中,不光有众多的国内“异乡客”涌入,渝北还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客人。

  如何才能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留下的客人不想走”?这就需要渝北提供更多宜业乐业机会,打造更优更美的人居环境,提供方便快捷的商业休闲设施,不断提升新渝北人的幸福感、归属感,积淀善待“异乡客”的城市荣誉,塑造包容大气的城市精神,让渝北真正成为各地友人心中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开放城市。

  各方声音>>>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陈永平

  近年来,渝北区紧紧抓住被中央综治办、国家卫计委确定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地区”,以及被市委政法委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的契机,在工作理念上加快由过去的重管理轻服务、以治安管控为主向以人为本、服务为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以工作理念的创新推动工作的创新。

  成立了高规格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全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参与、社会协同、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格局,坚持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与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并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区统筹口人发展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建立了相应工作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了服务体系,针对流动人口不同群体的需求,有效整合区级相关部门的服务政策,着力在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

  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各项问题,切实履行各项职责,积极探索了适应我区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办法和新措施,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服务为重、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为全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建筑工地进城务工人员 邓永红

  每天在建筑工地劳作,看着一点点“长高”的建筑物,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我们不是匆匆的过客。

  自从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城市就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我们希望得到城市的接纳、包容,希望在城市里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现在的制度和政策给予了我们应有的保障,但我们更盼望城市的管理者多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找到精神寄托,更多地体会到城市的温暖与关怀。

        本报记者 周精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