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两江新区 查看内容

黄奇帆:地方政府金融创新要用足政策 把握5大原则

2014-11-17 16:17|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867| 评论: 0

摘要: 7月30日,市长黄奇帆参加重庆市银行业协会第十四次会员大会,并就重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加快重庆金融业发展作了讲话。以下是整理的讲话实录。 一、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重 ...

7月30日,市长黄奇帆参加重庆市银行业协会第十四次会员大会,并就重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加快重庆金融业发展作了讲话。以下是整理的讲话实录。

一、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重庆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

重庆作为内陆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这些年按照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国家调控经济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15字方针,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共同努力,取得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成绩。

近几年来,重庆主要经济指标都是令人鼓舞的,比如GDP增长、工业增长、工业利润增长、进出口增长等,许多经济指标都持续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了各省经济指标,重庆GDP增长10.9%,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工业利润增长41%,进出口增长了45%,投资增长了18.3%,税收增长了17%,这都是很好的指标;物价上涨指数2%不到,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0%,农民收入增长12.6%,用电量增长10%,物流运输量增长13%。这一串数字表明重庆经济发展是协调的,平衡的,各方面指标是齐头并进的,并且是可持续的。理由三条:

第一、重庆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是比较好的。大家都知道,拉动经济靠三驾马车,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出口是支撑。这几年,重庆经济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令人高兴。进出口上半年涨了45%,这驾马车奋发向前跑得欢。投资增长了18.3%,高于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今年将达到1.2万亿。消费方面,商业零售增长13.1%,增幅全国第一,很不容易。因为是三驾马车协调并进,我们有信心认为今后三四年可以继续较快发展。

第二、重庆经济发展的效益比较令人满意。首先工业利润较好,上半年在去年增长4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41%。第二是金融板块效益也挺好,去年全市银行利润800多亿,重庆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润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银行不良率连续几年排在全国31个省市最低。第三是房地产建筑业、商贸业利润也比较好,各有600亿。总体上重庆各类工商企业去年总利润3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24%,这个比重在全国名列前茅。一个地方投资环境的核心标志是效益,企业效益是决定一个地方投资生生不息的核心关键,重庆的企业效益好,投资因此很旺。

第三、投资结构比较好。效益结构代表现状,投资结构代表未来。一个地区完全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短期的,房地产投资过多也会产生泡沫,一定不能持续,关键是要重视工业投资,实体经济投资。重庆去年1.1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3500亿,占百分之三十几,基础设施投资3000亿,房地产投资接近3000亿,再加上农村等其他投资,我们这个结构比较合理。去年我们引进了106亿美元外资,其中45亿美元是工业投资,今年上半年我们引入了46亿美元,50%以上是工业投资。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了22%,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投资预计会达到4000亿以上,就是说投资结构比较好,代表着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两年,重庆在稳增长、调结构,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稳增长

中央提出稳增长的要求,重庆政府全力以赴的贯彻落实。现在讲稳增长,就是要保持在7.5%左右,才能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居民收入合理增长。中央政治局会议近日讨论了经济形势,特别讲了一段话,“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所以,现在讲稳增长,有保下限底线增长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重庆在西部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是为全国作贡献。

稳增长是和调结构、促改革联在一起的,没有结构的调整,想稳增长也稳不住。调结构的稳增长是可持续的,用改革产生体制机制红利的稳增长是可持续的,改革的另一面是开放,用开放产生的资源优化配置,国际要素集聚辐射,这样产生的经济增长就是稳得住的。所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三个都是目标,但结构调整和改革也是稳增长的手段。重庆这几年为什么经济发展比较好,较好地实现了稳增长目标,这和我们很努力的调结构、促改革、抓开放有关。

2、调结构

我们讲结构,首先是工业结构。重庆的工业十几年前基本是传统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现象和西部困难工业企业现象的叠加,很困难。近年来我们提出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形成工业集群,这几年重庆工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就是“集群发展”,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零部件配套垂直整合的集群。

具体举例子来说,五年前重庆电子产业产值只有500亿,基本上不生产网络终端产品,但去年,我们生产了约6000万台笔记本电脑,2000万台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还生产2000万台打印机,总的1亿多台,再加上3000万个手机,电子工业产值今年将达到5000亿,重庆已经成为生产网络终端产品的世界级基地。这个基地的特征就是集群,有五个品牌商,有六大代工企业,有860多个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一头在内,零部件原材料在内,一头在外,产品大规模销售全世界,实现了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这个基地不是靠劳动力便宜,煤电油气运成本低吸引形成的,而是靠品牌、研发、零部件原材料加工、整机组装生产和全球销售结算全产业链一体化的集聚,形成的低进项、出项物流成本,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优势集聚而来的。

第二是汽车产业集群。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前几乎都是“井田制”,各自在一个地区发展。重庆过去十几年也是长安一家独大,但现在重庆形成了“1+10+1000”汽车产业集群,“1”是长安,“10”是国内外十个重要的汽车厂商都到重庆造车,“1000”是上千个配套企业。我们这个模式有点像美国底特律,最著名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和众多配套企业都在底特律,集聚以后有一个好处,所有零部件系统为所有汽车厂配套,有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电子和汽车两个板块,今年预计增幅都在百分之二十几,能为重庆工业各贡献5000亿元产值,成为支撑重庆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任何一个产品总会有生命周期,任何一个产业总有波峰波谷,对于一个地区来讲,要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一要靠多极支撑,二要靠滚动发展。重庆工业本身存量就不算大,增量做优形成多点多极,尤为关键。要滚动实施一批接一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才有牢靠的基础。为此,我们着眼全国、全球市场,确定了新的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竞争门槛高,具有产业链传导性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液晶面板、机器人、页岩气开发、化工新材料、物联网产品、石墨烯一类的纳米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十个新的集群,每个集群目标是三五年内实现1000亿元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十个高科技产业集群,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有着强大的现实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这十个集群在重庆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具有相应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认准方向,每个集群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重庆工业就会形成新的一万亿的增长极。相信重庆工业按照这样的集群模式进行结构调整,一定有良好前景。

3、促改革

改革是能产生红利的,改革本身不要投资,但是它能产生发展的动力,产生新的红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最终会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25项重点改革,这25项中涉及资本股权、财税金融的改革有5项,这5项改革如果效果到位,每年应能产生上千亿元的资本或资金,能帮助我们加快发展而不过度举债,甚至还能适度减债。

比如我们最近在推动PPP的改革,什么叫PPP,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的一些公共设施项目由民间资本来合作干。这种方法不是新鲜事,100年前欧洲、美国就按PPP做,过去20年国内普遍采用的BT、BOT、BOO的合作方式也属于PPP范畴,所以PPP不是新鲜事。但是当今社会中,很多的BOT、BT,是属于高利息债,风险债,为什么?就因为风险全部由政府担当,这样的BOT、BT,都不符合真正的PPP要求。PPP的原则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过程公开。因为是公共项目,合作方有利益而无暴利。这件事真正要改革该怎么改?就四句话:第一、凡是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收费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就完全可以包出去搞PPP,比如高速公路,私人老板干,收费20年、25年后,政府还能无偿把高速公路收回来。第二、如果收费不能市场化,政府要搞PPP,就要明确政府采购、补贴标准。第三、政府采购如果拿不出这笔钱怎么办?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比如香港地铁200公里花掉2000多亿港币,香港政府就拿出地铁车站的土地,加盖约1500万平方米的物业,足以把2000亿平衡掉。第四、开发商可以帮政府搞土地一级开发,或者进行保障房建设,但必须约定合理收益。也就是说,当PPP的四大边界条件理清以后,重庆每年搞基础设施需要的约1000亿元资金,如果一半用PPP方式搞,就有500亿元由社会资金承担,政府一不担保,二不背债,也不存在政府兜底。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我们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用五种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种就是将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引入社会资本。第二种混合了以后,还可以上市,又能筹集一笔资金。第三种就是转型为资本运营的投资公司,这类投资公司,有资本不举债,有投资不控股,不并表,不拖家带口形成庞大的资产控股体系。第四种是设立国有的产业引导基金,引来几倍的社会资金,让社会GP团队通过招投标来管理,这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第五种是给予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职工一定股权,这也是一种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

我讲的这五个路径,每个路径都能增加资本金,增加发展动力。总的概念是重庆经济要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不能因为怕负债多,该搞的项目都不搞了。原有的债务可以通过改革减债,新上的项目可以通过改革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实现不举债或少举债的发展,这就是改革的红利。

4、抓开放

开放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开放的过程也是改革的过程,没有改革的保障,扩大开放也难以实现。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要用开放倒逼改革,用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国内外资源更大跨度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所以开放产生的动力是非常充足的。

中国的开放从沿海起步,中国的开放成果也更多体现在沿海,中国一年引进外资1400多亿美元,沿海八九个省占1100亿,内陆22个省只占三四百亿;进出口贸易去年4万亿美元,80%以上是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内陆20多个省只做了不到20%,内陆和沿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本质和开放的差距有关。大家普遍有一个错觉,认为开放必须在沿海,沿海有内陆难以相比的开放优势,这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并不确切。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体制机制,是一种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差别并不妨碍开放的本质,德国、瑞士在欧洲的内陆,法国、西班牙在沿海,谁能说德国、瑞士没有法国、西班牙开放?

重庆这几年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比如我们引进外资每年能达到100亿美元,在全国排第八、第九位,和沿海省市并列,进入了百亿俱乐部。又比如进出口,去年接近700亿美元,今年预计增长30%以上,可以到900多亿,在全国排在第九、第十位,是中西部第一,这个是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成果。

我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开放成果?

一个是建了大通道,包括机场、铁路、航运大通道。2000年的时候我们机场旅客吞吐量只有300万人次,今年能达到3000万人次。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过去5年全球100个重要机场旅客吞吐量,重庆增长率排第一,第二位是迪拜。大通道还包括长江航运港口,也包括已经成为中欧之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载体—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渝新欧的全程货运时间16天,比海运节省30天左右,运输高价值商品的综合成本低于传统海运,目前已经实现每周3班的常态化开行。第二是大通关,重庆这几年在海关总署支持下,和上海、江苏、广东、广西、新疆阿拉山口等全国八大海关实现了关检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重庆还在国家海关支持下,协调了沿线五个国家海关,签署了渝新欧铁路的大通关的协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第三就是大平台,目前重庆具有内陆绝无仅有的“三枢纽三口岸三保税区”。首先,我们的铁路、机场、港口都是国家级的枢纽,同时,这三个水陆空交通枢纽又均为国家一类口岸,再加上这三个枢纽口岸地块都匹配了保税区,形成了交通枢纽、口岸、保税区三种功能的一体化。

这三个三合一,就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成果,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重庆成为内陆最开放地区之一的原因。而正是因为有了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大量的进出口。

以上这一段,就是重庆经济能够比较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原因。

二、用足用好用活国家金融政策,推动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

(一)关于重庆金融的现状和目标

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目标是什么?大体上有五条:

1、到2017年,金融业GDP占全市GDP的10%。近年来,重庆金融业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支撑了工商企业的发展,而且自身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去年重庆金融GDP的占比是8.6%,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要实现2017年占比10%的目标,每年金融GDP增长率要达到17%、18%。这个指标代表了重庆作为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

2、国民经济证券化率力争2017年达到70%,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翻了两番,金融业更是发展迅猛,银行总的资产涨了六倍,保险也涨了六倍,信托涨了十倍,只有证券市场不大景气。今后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的春风下,会迎来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证券化将会加速,新股上市增多,证券市场市值增加,全国的国民经济证券化率到2017年有望达到70%,重庆在这方面目标要求不高,就是要赶上全国证券化率平均值,如果能超过当然更好。

3、用活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到2017年使重庆成为内陆地区金融体系各类功能性牌照最齐全的地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机制是一体化的,金融系统不管是银、证、保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不管是宏观的货币政策,还是微观的监管要求,全国上下是一体化的,因此,地方政府搞金融改革,不需要不应该也不可能去进行大的体制机制创新。一行三会每年推出的新业务、新牌照,对地方来说都是新的业务形态,新的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只需要把握一行三会的政策方向,把握每年的重点改革措施,积极争取每年新的试点和金融牌照,把这些业务和功能开展好,就是地方的金融创新。比如今年一行三会重点推了民营银行、信用保险、第三方支付、消费类金融、汽车租赁、金融保理、再担保公司等十二种牌照、许可,我们就要努力的争取到八块、十块、十二块牌照。网络金融第三方支付牌照,国家批了三批,我们理解了这个牌照的重要意义,努力争取到五块。消费类金融公司全国批四家,重庆有一家。民营银行第一批批了三家,重庆没争取到,就一定要争取到第二批。还有信用保险公司,我们也要争取批一个。保理公司是银监会去年开始推的,重庆是试点地,也要争取搞几个。此外汽车金融租赁牌照,重庆也应该有,我们要帮长安集团申请一个汽车金融租赁牌照。

4、要素市场。之所以重视要素市场,是因为要素市场是市场秩序的规范者,是各种重要要素的价格发现者,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们搞要素市场的基本标准,是某一类要素在全国市场交易总量超过1万亿元,这样的要素市场就有搞得意义。如果一个要素市场交易量能达到1000亿元,就能基本掌握定价权。比如医药,全国一年药品交易量1万亿,重庆搞了一个药交所,现在的交易量是200亿,已经出现一定的定价效应,如果到了1000亿,就有了定价权。要素市场除了上述三个功能以外,还是一个金融结算中心,交易辐射到全国各地,全国各地买卖的现金流都在这里结算,税收也交到这里,总体上要素市场有这方面的重要功能。

前几年经过国家批准,重庆有7个要素交易市场,上半年做了4000亿元交易量,发展得不错,要继续做好。最近在发展的,一个是全球废旧物资生产资料回收市场,是工信部明确支持的,既有利于环保,又是再生资源利用,也一个很大的产业。还有就是纺织品交易所,以及石化产品交易所,保险资产交易所。其中有些是央企搞的市场、交易所,我们要积极争取落户在重庆。此外还要筹备外汇的离岸金融交易中心或者交易结算中心,能产生大量的税收和中介服务收入。

5、良好的金融生态。一个是这个地区全社会融资结构要比较好,二是金融风险比较低,坏账比较低。近几年重庆金融机构的融资结构比较令人满意,今年上半年新增的融资共3000多亿,其中40%是银行的贷款,直接金融的股票债券占了26%,剩下30%几就是小贷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个结构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当然最合理的比例,是45%:30%:25%。以前融资90%以上都是银行贷款,现在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百分之十几的利率,相当于半高利贷,占比不能过大。资本市场债券利率又比银行利息还低,应该大力发展,三管齐下。

金融要防范风险,这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责任,要全力配合一行三会防风险,现在尤其要关注五件事。

第一、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处在下行状态,重庆尽管还算好,但是今后几年也要防范一些中小房产商因资金链断裂带来坏账。

第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庆的地方政府债务,经国家审计局审计,债务率不到GDP的30%,在安全线以内,这个是讲全市。对区县来说,有几个区县债务比较重,市里在帮助他们做好调度的同时,也会给他们改革的压力,让他们通过改革,特别是通过PPP改革,尽早把债务降下来。

第三、防范困难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风险。近年来重庆基本没有投资产能过剩行业,对原有的困难企业,通过一企一策,帮助扭亏脱困。

第四、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现在一般社会上讲互联网金融,不是讲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而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类的公司去发展互联网中的金融。互联网是手段,金融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都必须按照一行三会对普通金融机构的监管一样实施有效监管。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四类。一类是第三方支付,第二类是P2P,人人贷,互联网上下游客户沉淀的资金拿来贷给上游、下游的企业。第三类就是所谓的众筹,通过互联网将网民手中的资金聚沙成塔筹集起来。第四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货币基金,也是通过互联网高息揽储。对这四类互联网金融的监控一定要到位。

第五、防范社会性的非法集资活动,包括地下钱庄、老鼠会、非法典当、传销、乱集资等。社会上任何非金融机构的个人或群体,采用高息揽储或老鼠会搞的乱集资,通过不规范的地下钱庄、典当行放高利贷,都有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金融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小处着眼,露头就打,防患于未然。

坏账方面,重庆的银行上半年不良率是0.34%,信托公司是0.3%不到,小贷公司是0.4%,担保公司是0.8%,在全国都算是最低的。总的来说,眼下重庆的金融生态是好的,要保持下去。这五个指标,有的现在已经基本达到要求,要保持下去,有的还未达到要求,要努力奋斗。

(二)无论是做金融业务还是搞金融管理,一定要牢记五条金融原理和规则,也是金融的ABC。只要掌握了这几个要点,遇上具体问题,就能够按照这些要点去化解,去平衡,去考虑,会形成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1、金融是服务业,服务于工商实体经济,工商产业兴则金融兴,工商产业枯则金融业枯。事实上,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就是金融没有好好为工商经济服务,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循环,自拉自唱,最后引发了世界级的金融危机。金融业在考虑政策、方向的时候,一定要以国民经济、实体经济、工商产业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不能站在金融圈自身利益上来设计、考虑。

比如说,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贷款利率一路走高,原来贷款利率是6.23%,最高可以有20%上浮,现在利率市场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有的上浮50%,很多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就接近10%,这个还不算其他的什么贷转存,第三方服务费等等,这些加起来变12%、13%都有。总之,现在全国平均贷款利率,原来是6.5%,去年是7.1%,如今已上升到7.65%。仔细想想,这就是银行没有想到服务工商企业,没有想到货币政策应该是为工商企业服务的货币政策,而不是为金融系统自身循环服务的货币政策。上个星期国务院出台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十条措施,条条都极具针对性,国务院这十条,在方向性上面讲得非常好,再次明确了金融为工商企业服务的最高宗旨。

2、金融危机一旦形成,想要加以解决,最终要靠工商经济的发展,要靠战略性的科技创新,靠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这是一个全面的认识。比如美国2008年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坏账几万亿,很多企业倒闭,但是就在这三四年里,美国的信息产业涨了六倍多,苹果公司2008年的时候只有500亿美元市值,到2010年就达到5000亿美元市值,2011、2012年最高的时候是7000亿美元。信息产业新的革命,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增量。此外,页岩气也是在这几年改变了美国能源结构。由此可见,经济向好要靠工商经济拉动,经济坏的时候更要靠工商经济摆脱危机,如果单纯靠金融业自身来解决金融危机,结果无非三个:一是推迟危机,二是转嫁危机,三是把现在的危机解决了,但又酝酿出更大的危机。我从来不轻视金融,但越熟悉金融,就越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3、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什么叫信用?为有钱人理财,为需要钱的人融资,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做中介,这中间就需要信用。金融机构要保持良好的信用,一定要做好三点。第一,金融在交易过程有杠杆比,这个杠杆比不能太高,太高就会产生泡沫,一定出毛病。1:3、1:5、1:10、1:20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讨论,杠杆比越大,风险也越大,当年雷曼兄弟公司就是死在CDS债券1:40的杠杆比炒作上。这方面保守一点一定没有错。第二是不能放高利贷,利息不能太高,放高利贷看起来一时效益很高,但一方面,高利贷会害死贷款企业,企业死掉了,你的贷款对象也没有了,另一方面,为什么这个企业会来借高利贷,很可能病魔缠身,你把钱借给他,很可能坏了你的帐,鸡飞蛋打。第三是中间环节不能太多,从资金来源到资金去向,中间一般只有一个环节,了不起两个环节。环节多了,三、四、五个环节串联,一定有黑幕,一定出乱子。总之,杠杆比不能太高,利息不能太高,环节不能太多,这三条是金融的铁律,是保持信用的原则,这也是监管部门应该把控的。

4、社会的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也包括非银行金融系统,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股本资金市场化补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融资体系一直在建立和完善,不管是银行、证券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搞起来了,但是因为股票市场发展得不正常,所以中国国有、民营企业的资本金市场化补充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导致中国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每隔十来年就出现一次因债务过重,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倒闭风潮。有人说中国政府债务重,其实中国政府债务客观讲不怎么重,美国政府债务是GDP的1.1倍,欧洲是1.5倍,日本是2倍,我们中央加地方政府债务是GDP的50%。但是中国企业的债务总额是GDP总量的140%,而美国、欧洲、日本只有50%—60%,这是因为他们的企业资本市场化补充机制非常健全,所以企业不必向银行或者其他渠道借太多的钱。要解决这件事,就是要把资本市场搞上去,包括公募的证券市场和私募的股权基金市场。

5、监管和创新是一对矛盾,永远要保持平衡。对于有实质意义的创新要有睿智,要有眼光,要予以宽容,要予以支持。但是对离开了宗旨本质的莫名其妙的创新,属于高杠杆比、高利贷、多环节,这三种背景下的创新,要坚决果断、毫不留情地取缔,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产生极大的风险和严重后果。

今天就说这么些,在座都是金融业专家,仅供参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