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2015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3-30 16:17|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11926| 评论: 0|来自: 重庆渝北网

摘要: 2015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1: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2:2015年主要农业产品情况图2:2011-2015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图3:按收入来源分城镇常住居 ...

2015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表1: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1: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2:2015年主要农业产品情况
表2:2015年主要农业产品情况
图2:2011-2015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11-2015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3:按收入来源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图3:按收入来源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渝北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加快、率先,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保持定力、精准施策,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过程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综合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55.09万人,较上年增加4.7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3.23万人,城镇化率79.46%,较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121.01万人,较上年增加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78万人,较上年增加5.64万人;农业人口38.23万人,较上年减少1.71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60.73万人,女性人口60.28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0.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16057人,死亡人口68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71‰。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3.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增速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位。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87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99.20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468.27亿元,增长18.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7:58.59:39.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139元,较上年增加2996元。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4%,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超过第二产业,分别达57.1%和6.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733人,同比增长3.5%;城镇登记失业率1.67%,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76169户(其中:内资企业35488户、外资企业417户、个体工商户40027户、农村专业合作社237户)。2015年新增市场主体15286户(其中:内资企业7617户、外资企业33户)。

  二、农业

  全区以“临空农业+都市农业”双轮驱动,努力打造临空都市农业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步上升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27亿元,同比增长7.2%。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6.34万亩,总产量19.62万吨,亩产达348.27公斤。蔬菜水果产量小幅增长,全区蔬菜总产量39.10万吨、同比增长2.9%,水果总产量13.93万吨、增长4.7%。生猪出栏量有所减少,出栏27.32万头,同比下降4.2%。家禽生产保持平稳,出栏807.21万只,增长0.3%。

  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区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全年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基地1.75万亩,其中中药材5180亩、蓝莓3200亩、水果3700亩、设施蔬菜3360亩、休闲渔业基地201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51.3%,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218.68亿元,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402.57亿元、2816.11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1:7.00。

  分支撑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942.65亿元,同比增长13.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4%,占比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595.59亿元,同比下降21.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00.12亿元,增长1.2%。

  企业效益不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67.8%,较上年提高18.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16.14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利润总额334.80亿元,增长15.5%;总资产贡献率19.9%,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6%,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7.72万元/人,增长7.1%。

  建筑业向好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7.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扭转了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局面,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3%。注册地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80.93亿元,增长1.7%;在地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74.35亿元,增长1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1093.60亿元,同比增长18.2%,投资总额保持全市第一位。其中:工业投资172.29亿元,增长10.3%;房地产开发投资555.49亿元,增长6.6%,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8%;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9.15亿元,增长45.3%。

  “五类十大”重点项目#推进效果良好,累计完成投资29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7%。全年新开工项目24个,开工率达85.7%。分类别看:基础设施类投资1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1%;城市综合体类投资6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7%;社会事业类投资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0%;片区开发类投资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7%。

  截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835.26万平方米。其中,全年公租房新增建成面积#211万平方米,配租成功10254户,签约成功8288户。

  五、国内贸易

  恒大中渝广场购物中心建成开业,两路空港商圈加快业态升级,十大酒店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全区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6.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0.46亿元,增长7.6%,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6%。

  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04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商品销售额1542.45亿元,增长14.0%,其中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实现商品销售额1096.84亿元,增长20.2%;住宿和餐饮营业额74.74亿元,增长16.0%。

  大众类消费增长较快。在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187.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42.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9.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6%,家具类增长20.3%,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8%。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61个,其中区属板块(不含原北部新区范围,下同)37个。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9.46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其中区属板块利用外资19.24亿美元,同比增长3.9%。实际利用内资568.17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增长20.4%。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000万元及以上项目109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97个,利用内资520.70亿元,增长18.2%。

  对外贸易明显回落。受保税港区黄金珠宝加工贸易业务暂停及全区笔电、摩托车等进出口贸易大幅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44.77亿美元,同比下降45.1%,其中出口173.83亿美元、下降31.6%,进口70.94亿美元、下降62.9%。渝北自主板块(不含两江新区直管区域)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86.46亿美元,增长272.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6.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0%。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674万人,同比增长8.6%;货物运输量3443万吨,增长5.7%。其中公路客运1792万人、增长3.9%,公路货运2835万吨、增长3.7%*。空港吞吐旅客3240.22万人、增长10.7%,吞吐货物31.88万吨、增长5.5%。

  邮电*业务增长平稳。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9.85亿元,同比增长5.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为20.26万户、112.41万户和25.71万户。

  乡村旅游和都市旅游发展同步推进,全年旅游经济成效显著。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91.32万人,同比增长19.0%,实现旅游收入60.81亿元,增长29.3%。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4.13万人次、过夜游客901.37万人次,分别增长4.9%、19.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结构更加优化。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83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税收增长稳定,总额达52.49亿元,增长16.3%,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90.8%。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为5.24亿元、4.38亿元,分别增长16.1%、43.1%。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9.81亿元,增长32.0%。公共财政安排民生支出力度持续加大,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34亿元、增长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62亿元、增长12.1%,医疗卫生支出7.92亿元、增长36.0%。

  金融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44.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9%,是全区增长最快的行业,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2.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新型金融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传统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48.85亿元,较年初增长10.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57.33亿元、增长13.8%;贷款余额3281.51亿元,较年初增长21.9%,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207.82亿元、增长23.6%。

  截至2015年底,全区拥有银行机构60家,其中一级分行3家,一级支行或二级分行57家。证券机构18家,新型金融机构95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7家、担保公司9家#。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建成排水管网6.85公里,整治道路15.6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1630万平方米,路灯26168盏。

  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景气。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657.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其中住宅施工2255.64万平方米、下降7.2%。商品房销售面积505.65万平方米,下降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86.42万平方米、下降10.6%。商品房销售额384.65亿元,下降6.2%,其中住宅销售额302.33亿元、下降8.6%。

  “生态立区”理念全面深入落实,生态质量大幅改善提升。

  全年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298天,较主城平均水平多6天,较上年增加43天,优良天数比例达81.6%。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分别为0.082mg/m3、0.055mg/m3、0.016mg/m3、0.049mg/m3、0.06mg/m3和1.13mg/m,其中二氧化硫、臭氧和一氧化碳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区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89.2%,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5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4分贝。农村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100%。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4元,同比增长8.7%。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9元,同比增长7.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2491元,增长7.3%;人均经营净收入1690元,增长7.8%;人均财产净收入2440元,增长18.2%;人均转移净收入4198元,增长5.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02元,占总支出的71.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6元,同比增长10.5%,基本与全区经济增长同步。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6011元、3245元,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7%、23.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96元,其中用于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分别占总消费支出的19.4%、7.2%、10.7%、6.9%和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较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五险”参保率全面提高。年末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4.1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41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5.2%、3.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7.8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66.14万人,参保率分别达94%、96%。

  全区民政经费支出2.62亿元,拥有社会办养老机构14个、敬老院39个。全年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691人,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3136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420元/月和230元/月,同比分别增长9.1%和2.2%。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全年落实财政类扶贫资金4195.78万元,实现脱贫人数3893人。

  十一、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卫生、体育*

  两江小学等6所学校投入使用,重庆八中、渝北巴蜀小学等重点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37所,其中普通中学43所、职业学校10所、小学83所、幼儿园30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分别为5.60万人、1.64万人、8.31万人、5.03万人和104人。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加强,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达126所;理科自然实验室仪器配备达标学校达125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9.2%,占比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6.2%,本科上线率达73.4%,其中“一本”上线率26.4%,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全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01亿元,同比增长23.6%;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专利申请7345件,获得专利权4103件,分别增长55.4%、69.3%。年末高新技术企业个数达181个。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试点企业达21家。

  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两馆一站”实现全面免费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公共图书馆藏书31.37万册,较上年增加3.28万册,书刊外借40.12万册次;文物藏品3960件,藏品参观25.0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37.1%、193.1%。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良好,全年数字电视覆盖用户数达14.25万户。

  年末拥有各级卫生机构154家,其中医院、卫生院70家,较上年增加18家;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6984张,较上年增加1478张;卫生机构人员数8479人,较上年增加513人。

  积极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区拥有标准体育场馆67个,举办运动会55次,发展等级运动员51人,其中二级运动员13人、三级运动员38人。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92.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