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查看: 4199|回复: 0

[社会资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对外开放

[复制链接]

1843

主题

2043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9877
发表于 2017-9-19 1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对外开放
  2017年9月18日,从沙坪坝区文化委获悉,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仅存的旧址,位于沙坪坝区下土湾6号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经过修缮之后,于当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座电力厂旧址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它为何能躲过日军的轰炸?昨日上午,重庆日报记者深入旧址内部,进行了走访。
  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提供动力
  当天上午,当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下土湾6号时,看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是一处外观有些沧桑的砖石结构建筑,走进它的内部,才发现别有洞天。“此处分为两层楼,一楼相对空旷,原本为发电机发电用的车间。二楼则视野开阔,钢筋梁架清晰可见,跺一跺脚,楼板纹丝不动。”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区旅游局局长李波介绍。
  “这座电力厂始建于抗战时期,楼板用当时稀缺的钢筋水泥筑成。”李波说,作为当时盟军在远东地区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38年从南京迁到重庆。为避免遭受日军轰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分为四,其中总部及播音台设在上清寺,发射台位于小龙坎,收讯台在歇台子,而最重要的电力厂就设置在下土湾。
  现年87岁的重庆大学教授、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程师郑尔章的弟弟郑尔信对重庆日报记者说,由于当时重庆经常因日机轰炸而停电,为保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能正常工作,该厂的蒸汽发电机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如遇断电,可让电台在半小时内恢复工作。
  巧妙设计让它躲过日军轰炸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抗战时期也是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那么,位于下土湾的电力厂又是如何躲过日机轰炸的呢?
  “这主要和它自身的设计有关。”李波介绍,由于要给广播电台的其他设施提供动力,电力厂在设计之时使用了当时稀缺的钢筋水泥,异常坚固。
  “它能够得以保存,还和它的屋顶有关。”站在电力厂二楼,李波指着电力厂的屋顶说,当时为躲避日军轰炸,电力厂不仅利用茅草修建了一个斜三角的房顶,还用竹子修筑了专用的避弹架,这样让天上的日机以为看到的是民房,从而躲过轰炸。
  精心修复让旧址重放光彩
  随着重庆解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失去了原有功能,电力厂也成为居民住房。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电力厂旧址。”李波说,2009年7月,沙坪坝区文管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中,发现了这处风格独特的建筑。经过多方调查,并派出专人远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最终找到了当年修建电力厂的承包商与国民政府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里的建筑图纸,确定了该建筑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
  在确定电力厂的“身份”后,沙坪坝区文化委先后在里面发现了原电力厂蒸汽机进水管、烟囱等遗迹和抗战时期生产的特种耐火砖等文物。“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也采取了‘边维修、边复原、边考证’的科学维修方法,在完成对旧址外墙防风化处理和文物保护抢救工程的同时,也恢复了电力厂上部的防空避弹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电力厂本来的面貌。”李波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重庆防诈骗广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