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

2015-12-18 16:47|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1732| 评论: 0|来自: 重庆渝北网

摘要: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关于制定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插图1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插图2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插图3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插图4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插图5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插图6

  渝北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关于制定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把握的原则、目标和基本理念。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临空都市区发展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走在全市改革发展前列。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具体目标

  总目标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临空都市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走在全市改革发展前列。

  ◆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二○一七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到二○二○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千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地级市先进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第二产业,临空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加快建设内陆地区智能制造基地、创新生态圈和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基本建成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数量翻一番,就业更加充分、质量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优质医疗、教育资源集聚,基本解决就医难、上学难问题。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应保尽保。

  ◆市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壮大,正气蔚然成风,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名列主城区前茅,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保持率稳步提高,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湖库水质保持稳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全市最低水平,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六个一”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建成,构建起高效便捷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社会保持平安稳定,人民的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顺应国际竞争新趋势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围绕创新本质特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厚植人力资源新优势,形成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建设智能产业体系,构建创新生态圈,建成创新型城区。

  ■培育发展新动力。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把发展基点放到创新上,优化需求侧管理,着力推动供给侧的结构化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建设智能产业体系。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机遇,以集群为导向,引进与改造并举,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基地。

  ■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建立“从小到大、大浪淘沙、自我修复、生生不息”的企业成长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

  ■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通信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人才强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临空都市区“百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

  协调

  坚持协调发展 构建平衡发展结构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增添发展新动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促进各板块之间互联互通、功能互补,构建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临空都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完善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起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夯实协调发展的基础。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提升全国文化先进区影响力,建成文化强区。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落实国家关于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绿色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富区、绿色惠民和“五个决不能”原则,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国家生态区。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实施低碳排放示范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低碳产业集群示范园区。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土地、水、矿产等重要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全面推进治污减排工作。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空间管控政策体系,划定生态红线并制定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禁投清单、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

  开放

  坚持开放发展 构建开放型 经济体系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育竞争新优势,建成内陆开放重要门户。

  ■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体系,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突出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推动工商注册、履约、结算等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引进国际专业服务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策划落实好中新合作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主动对接新加坡相关企业和机构,紧扣项目运营中心功能,全方位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积极探索中新互联互通新模式,策划并落实好辖区内中新合作项目。

  ■拓展其他领域的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友好城市的合作。

  共享

  坚持共享发展 让城乡居民 过上美好生活

  坚持共建共享理念,运用底线思维,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布局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项目鲜明、国际交流活跃的临空都市教育强区。

  ■推进健康渝北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以公立医院为支柱、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医疗卫生指标跃居全市前列。

  ■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四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内,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水平达到全市前列。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加快和改善人口管理服务。统筹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促进人口适度增长、结构优化、合理分布,不断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