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重庆渝北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进平安建设

2013-9-29 09:01|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1152| 评论: 0

摘要: 渝北网讯 渝北区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核心区,是重庆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桥头堡。近年来,渝北区通过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

    渝北网讯 渝北区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核心区,是重庆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桥头堡。近年来,渝北区通过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进出口总额、市场主体增速等多项数据跃居全市第一。但因保税港区、龙石工业园区等数十个国家和市级重点项目地处渝北,土地征收拆迁、流动人口剧增、各种遗留问题交织,也使得该区成为重庆维稳形势最复杂的区县之一。

    然而令人称道的是,渝北并没有被复杂的形势打乱经济发展步伐、惊扰百姓平安和谐的幸福节拍,反而在大开发、大发展中实现大稳定,不仅连续几年荣膺重庆市“平安建设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重庆市首批“平安区县”,还在今年5月中央综治委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被命名为“2009-2012年全国平安区县”。

    荣膺全国平安区县的秘诀和法宝究竟是什么?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黄玉林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安,是老百姓最关心且时常挂在嘴边叮嘱亲朋好友的词汇,而对于城市经营管理者而言,平安则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所在。近些年,渝北区坚持不懈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延伸,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综合运用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事故发生,真正做到积“小安”为“大安”、集“众安”为“平安”,确保了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小小“蓝丝带”调解纠纷化民怨

    如何开展平安建设,建立一套不断创新且完善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是前提基础。在重庆市率先成立的渝北区“蓝丝带”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就是最好佐证。

    据了解,“蓝丝带”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以蓝色背景为调解室主色调,在调解过程中,让纠纷双方手系“蓝丝带”以示平等,形成一道独特的调解文化,并成为各方都肯定和信赖的一种矛盾纠纷化解新方式。

    2012年8月,渝北区龙塔街道辖区的御景天成小区业主委员会因为公共收入处理问题与业主产生矛盾,引起广大业主不满,要求罢免业主委员会,双方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

    业主代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龙塔街道“蓝丝带”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想不到“蓝丝带”介入后,事情解决得非常顺利,很快促成双方达成解决方案,小区又恢复了宁静。

    如今,渝北区建立了区、街道两级物业纠纷调解机制。街道调解一般物业纠纷,区级调解重大疑难物业纠纷,引导物业纠纷经“蓝丝带”组织统一调解。  

    据统计,自实行“蓝丝带”物业纠纷调解以来,渝北全区共受理涉及物业服务质量、服务费用、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等纠纷案件9521件(户),成功调解9383件(户),调解成功率98.6%。与2010年相比,全区2011年物业纠纷由1500件降为885件,信访案件由780件下降到460件,下降了41%,业主满意度由65%提高到81%。

    渝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钰鸿告诉记者,“蓝丝带”调委会为业主和物业服务公司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城市管理中大量物业纠纷调解与法院诉前调解、诉中调解形成联动调解网络,从而方便、快捷地化解了物业纠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了解到,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带来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加。为切实调解纠纷化民怨,结合维护稳定重点问题和难点,渝北区出台了《信访稳定十条规定》,强化公开接访、来信办理和重点下访等责任落实。

    根据规定,区委书记、区长每周组织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信访稳定突出问题。每个工作日必须有一名常委或副区长到区群众接待中心公开接访。各镇街、部门每个工作日必须安排一名领导接待来访群众,并严格交办、化解、回复工作程序。对群众来信,要求区领导带头做到“来信必批”,各部门镇街做到“来信必办、来信必复”,同时强化网上信访办理时效和实效,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

    小小“红袖标”治安防范无死角

    “广大居民:请关好门窗,注意防火防盗……”每天晚上,一群群戴着红袖标的身影、一声声清脆的小喇叭广播声都会在渝北区各个角落移动与响起。这是渝北区开展群防群治的具体措施之一。

    红袖标、扩音器、强手电,记者见到两路街道义学路社区党委书记徐玉凤时,她正“全副武装”地进行平安巡逻。

    “这上面有很多消防安全常识,平时没事多看看,可以对照检查一下有没有安全疏漏。”在胜利路附近的一家烟酒商店,徐玉凤一边将消防安全宣传单递到店主手中,一边向他解释消防安全法规的要求。

    “为提高群众安全感,我们按照‘点上守、线上跟、面上巡’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强路面及背街小巷的巡逻排查。”两路街道政法书记冯仁全如是说。

    渝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陈永平告诉记者,目前,渝北区常住人口100多万,其中三峡移民、旧城拆迁和征地农转城人员都超过30万人,加上30多万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服务的压力十分巨大。

    据了解,渝北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群防群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建立区级、镇街、社区和网格四级社会治安巡逻防控工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区级巡逻防控人员主要由交巡警、特警和维稳处突队员构成,镇街巡逻防控由派出所民警和治安巡逻队员负责,社区巡逻防控由社区民警、警务文职人员和专职社区治安巡逻队员负责,网格巡逻防控由楼栋长及居民小组长、平安志愿者及民兵、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内保人员)和辖区内居住的机关干部负责。

    渝北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罗红认为,四级社会治安巡逻防控体系的建立是针对平安渝北定义的全新回应,也是面对平安渝北愿望的诚挚回答。

    据了解,渝北区还在全市率先提出基层综治、警务、信访、安监“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市委政法委在深入调研这一“渝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完善,加入调解、人武、治保,形成镇街“七位一体”、村(居)“八位一体”(综治、警务、信访、安监、调解、治保、民兵、消防)工作机制,并最终形成“一体化”大综治工作体系。

    小小“平安卡”民工有了“护身符”

    “有了‘平安卡’就如同戴上了‘护身符’,工作的时候不再提心吊胆;有了施工现场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就如同增加了‘双保险’,心里踏实多了。”谈到“平安卡”和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农民工孙米增高兴得眉开眼笑。

    记者了解到,建筑工地“平安卡”管理系统是一套专门针对当前国内建筑行业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系统。“平安卡”内包含了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及管理所需的其他重要信息,并开通了网上查询。农民工是否接受培训,出勤状况如何,何时领取薪水,均可通过刷卡或上网查询知晓。

    重庆万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阳光雅居项目经理杨玉发告诉记者,农民工“平安卡”可以说是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护身符”。杨玉发说,首先,“平安卡”必须通过安全培训才可获得,这有效提高了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其次,“平安卡”是建筑行业的实名制上岗证,记录了建筑工人的安全培训、用工、领薪、奖惩、保险购买等轨迹,农民工如果遇到欠薪和工伤事故等纠纷问题,都可以用“平安卡”记载信息来佐证。企业掌握了以上信息,也可防止“恶意讨薪”行为的出现,还能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工地建筑安全文明施工的监管。

    渝北区副区长吴德华介绍说,渝北区是重庆首个“平安卡”和施工现场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综合管理试点区。目前,已向约38000名建筑从业人员发放了“平安卡”,大大减少了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平安卡”只是该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众多举措之一。渝北区在开展农民工伤残等级鉴定、追发农民工工资等方面不遗余力,切实维护了农民工权益。

    据统计,今年以来,渝北区设立举报投诉中心,推行公开承诺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快调、快审、快结,1月至6月,伤残等级鉴定农民工258名,审结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542件,专项检查2686户用人单位,追发工资1352万元,协调区法律援助中心为285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原载2013年9月25日《法制日报》)

    法制日报记者 徐伟 通讯员 李代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