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思考与实践

2016-10-21 16:21|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2265| 评论: 0|来自: 重庆渝北网

摘要:   段成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谋划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重大部署。渝北区立足全域纳入 ...

  段成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谋划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重大部署。渝北区立足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以建设创新生态圈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发展动力转换,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努力走在全市改革发展前列”。

  聚焦内涵特征,增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主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创新生态圈不仅指地域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由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组成,竞生共合、动态演化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独立创新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这有利于突破创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绩效。建设创新生态圈,要着力把握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创新圈层特色化。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差异发展与联动发展相统一,以仙桃数据谷为核心,以创新经济走廊、空港新城等为拓展,以镇街“众创空间”为辐射,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层级分明、特色鲜明、互补衔接、活力强劲的创新圈层,形成创新驱动的“聚能环”。

  要素功能系统化。在创新生态上,以产业链集聚创新要素,构建集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价值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促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综合形成由企业、政府、科研主体、中介机构、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各种主体和要素组成的“有机体”。

  资源配置全球化。在资源供给上,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平台引项目,以市场换技术,以产业聚人才,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互动、市场互通、利益互惠,形成创新主体多元、创新效率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的“磁力场”。

  产业集群高端化。在产业导向上,瞄准国际前沿产业走势,释放市场“无形之手”的内生动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增强产业竞争力,成为区域发展的“辐射源”。

  聚焦目标要求,增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指向性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建设创新生态圈,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发展、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扩大开放增添动力、人才为先筑牢根基、优化生态激发活力。力争到2020年,渝北区基本建成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

  临空创新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达到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100家,示范性众创空间达到50家。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科技与产业引导基金、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深度融合,成果收益共享、股权分红等激励创新机制更加健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开放,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聚焦重点任务,增强建设创新生态圈的实效性

  以战略平台为支撑,优化创新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是建设创新生态圈的前提。面上,要强化协同发展。围绕区域产业基础和开发平台功能定位,在仙桃数据谷、创新经济走廊、空港工业园、空港新城及“三龙”地区等重点区域,分别打造创新研发中心、前沿科技城、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创新基地等“一心一城两基地”,引导创新要素有序集聚。线上,要强化公共服务。围绕“3+8+N”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库、全套3D打印平台、智能样机创新中心、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样机营销平台等8大公共创新平台。发挥PNP、溢思得瑞、安创空间等国际知名孵化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国际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点上,要强化延伸拓展。镇街以建设专业化、多层级的众创空间为重点,大力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集聚前沿科技产业。前沿科技产业事关未来发展,招商引资是集聚产业的重要抓手。要抢占产业制高点。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凸显临空产业特色,加速集聚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电技术等十大前沿科技产业,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要转变招引方式。围绕重点产业和长远发展需求,既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又加快引进研究机构、领军人才和优势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引资引智引技引才的综合效应。要坚持“五见”标准。整合招商资源,产业公司、专业团队、部门镇街各显其能,紧盯十大前沿科技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招商项目落地、重点项目开工、在建项目推进、建成项目投产,实现见技术、见产品、见人才、见数据、见效益“五见”目标。

  以重点改革为带动,培育创新型企业。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深化改革释放活力。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瞄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以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设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规模企业成立研发准备金,持续推进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破解企业创新障碍,增强企业创新意愿。

  以产业需求为方向,构建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要以战略产业集聚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金字塔”型人才队伍。实施“拔尖工程”,通过“临空海外英才千人计划”和人才“回引工程”,柔性引进一批尖端人才。实施“壮身工程”,加快大数据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社区“创客”空间建设,尽快培育一支“土生土长”的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企业家队伍。

  以市场应用为目的,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好“决策关”,充分发挥市场对科研项目立题的导向作用,组建技术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参与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制定和科研项目立题决策。要砌好“专利池”,成立“专利银行”,通过专利托管、专利转让、专利入股等方式,加速区内专利成果转化运用,针对发展所需、企业所急购买一批研发成果,弥补技术短板、补齐产业缺环。要建好“资源库”,成立动态更新的科技成果资源库,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委托专业机构评价,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以资本为杠杆,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撬动效应。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创新驱动需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要用财政资金“引”,发展壮大各类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改革,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要在资本市场“融”,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储备库,指导企业制定上市路线图,成立互联网众筹平台,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以政策扶持“助”,建立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扶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

  以创新精神为牵引,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创新文化决定创新活力。创新创造,离不开敢想敢试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环境。要以制度去激励,坚持“放”“管”结合,健全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保护机制。要以文化去引领,引导企业经营者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争创一流、宽容失败、包容争议的创新文化。要以氛围去感染,深入开展科学普及和创新教育,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释放全民的创新智慧,努力让创新创造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时代风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